作者:本報記者 蘇雁 《光明日報》( 2017年02月12日 03版)
創新盛則產業興,產業興則城市強。如何打造驅動創新發展的產業“發動機”,是當前區域發展面臨的艱深課題。
蘇州高新區,國內最早的一批國際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也是長三角地區產值超千億元的經濟高地。在新經濟發展常態的大背景下,蘇州高新區圍繞科技創新布局產業發展,創新驅動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明顯增強。廣泛積聚創新資源、構建完善創新生態,成為蘇州高新區新一輪發展的鮮明路徑。
創建“高知”朋友圈
火柴盒大小的家用甲醛測量儀,剛放進一戶新裝修好的房子就開始報警,屏幕數值顯示當前甲醛濃度已對人體有害。
這款國產測量儀,精確度可以和一萬多元錢的進口同類產品媲美,價格卻不到它的五十分之一。就在一年多前,這款產品還停留在實驗室樣機階段。“當時可靠性、穩定性還有待提高,但作為初創企業,很難再有大的投入去改進。”蘇州國科芯感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周連群告訴記者。
就在這時,蘇州高新區拋來了橄欖枝,不僅從創業創新基金中拿出30萬元幫周連群組建公司,還幫他牽線搭橋,找到了區內的一棵“大樹”——中科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下稱“蘇州醫工所”)。
“我們著重強調’工程化’,這是實驗室原理樣機通往可批量生產不可或缺的橋梁,是保證產品可靠性、工藝性、經濟性以及法規性等重要指標的必經階段。”蘇州醫工所所長唐玉國介紹,“對于初創團隊這個過程成本太高,也難以找到合適的人才。實際上,我們的作用就是把創新鏈和產業鏈有效嫁接起來。”
蘇州醫工所創新地提出了“以提供高端工程化技術服務為核心、知識產權為紐帶、資本為輔助”的新型成果轉化模式,建立了設備齊全的工程化平臺和專門的工程化技術隊伍。遴選通過的項目,將采取企業化運行模式將產業化所需的步驟一一解決,搭建起從原理樣機、產品樣機到成熟產品的快速通道。
在創新資源集聚上,蘇州高新區的做法就是通過牽手類似的“大院大所”,培育高端“創新源”。目前,區內已擁有中科蘇州地理科學與技術研究院、清華—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中國兵器集團214所等70余家大院大所,吸引各類人才近20萬人,國家“千人計劃”40人。“這些創新資源可以提高區域創新能力,還能對原有的企業進行產學研對接,幫助企業更快提升。”蘇州高新區管委會科技局負責人說。
搭建“高知”朋友圈,成為提高區域創新能力、促進產學研成果轉化的重要平臺。這些“朋友圈”具有極強的帶動力和輻射功能,通過精準對接,引領區內科技型企業快速發展。如今,高新區一萬多家企業中,科技型中小企業占比已經超過八成,上市企業16家,“新三板”掛牌企業累計達42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占有率達67%。
營造創新“生態圈”
在蘇州高新區,憑著一紙專利證書就可掌控市場的新型業態正悄然興起。
“企業采用我們的服務,可以讓創新更精準、更直接。”江蘇天弓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程軍峰介紹,通過“云計算”技術,公司可以追蹤5000多個技術專題和7000多個機構的全球專利布局,從而為企業客戶創新發展找準方向。
在全國首批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發展示范區里,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已近80家。貼滿企業商標的專利墻,莊嚴大氣的法庭,知識產權舉報投訴中心……走進蘇州國家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發展示范區,能夠感受到當地對知識產權強烈的保護意識。這里已經打造出集知識產權審查、代理、信息服務、法律服務、咨詢服務和商用化服務于一體的知識產權服務產業鏈,服務機構員工總數超過2400人。
為了給創新營造良好的“生態圈”,蘇州高新區每年財政科技投入占財政支出的比重超過10%,相繼建立了國家知識產權服務聚集區、蘇南科技金融路演中心、“太湖金谷”新三板中小企業培訓基地、全國首家人力資源服務產品交易市場等創新服務平臺。
一個充滿活力的產業體系,同樣需要金融、保險等現代服務業源源不斷地提供發展“活水”。蘇州高新區全力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打造金融服務高地、小微企業發展壯大基地。2015年,與深交所、科技部火炬中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合作共建“蘇南科技金融路演中心”。去年,出臺建設“金融小鎮”鼓勵政策,總規劃面積約3平方公里,成立100億元的產業引導基金,支持鼓勵各類創新主體在金融小鎮發展。
蘇州市副市長、虎丘區委書記徐美健認為,營造“創新生態圈”不僅要關注技術研發,自然生態、政務環境、社會管理等“創新支持系統”也應得到重視。近年來,僅在蘇州西部生態城,高新區就累計投入60億元用于生態環境修復和保護,把4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變成了一座大公園。去年,西部生態城獲批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
2016年,蘇州高新區成為全國首家創業投資示范基地、全國首批國家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發展示范區和全國唯一保險與科技結合綜合創新試點地區。全區每年新增科技型企業超過1000家,初步形成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和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兩大特色產業高地,貢獻全區五成以上的知識產權產出。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分別達到了55%、52%。
“高知”朋友圈和創新生態圈,日漸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強勁“發動機”。
(本報記者 蘇雁)